摘要:佛手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瓜,但是我国佛手瓜引进和研究起步较晚,有的研究领域目前几乎处于空白,严重影响了佛手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对佛手瓜起源、种质资源分类、品种选育、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及贮藏、保鲜和加工等应用研究进行全面归纳总结。针对当前佛手瓜育种、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点突出问题,提出了离体诱变育种、分子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选育新品种,果实形态建成、种子胎萌及活性物质代谢机制调控等基础研究,功能性食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将是佛手瓜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旨在为佛手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以促进佛手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苦瓜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蔬菜,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笔者总结了苦瓜的主要功能成分,包括皂苷、多糖、多肽、黄酮类化合物等,阐述了其在降血糖、抗氧化与抗衰老、抑菌抗炎等方面的药用价值,综述了苦瓜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苦瓜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明不同甜瓜品种间的代谢组学差异,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6个甜瓜品种(组合)果肉中的代谢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甜瓜果肉中一共检测到756个代谢物,其中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51种,有机杂环化合物110种,有机酸及衍生物99种,有机氧化合物90种,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66种,苯环类化合物56种。通过对不同品种间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西州密25号、都蜜5号和20M7聚为一类,T5、T6和T7聚为另一类。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代谢途径中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糖代谢途径占较大比例。笔者解析了6个甜瓜品种(组合)的果肉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为甜瓜种质资源改良利用和品质相关代谢通路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摘要:有机酸是影响西瓜果实风味品质的关键成分,解析苹果酸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克隆得到2个西瓜NADP-苹果酸酶基因CIaNADP-ME3和ClaNADP-ME4,荧光定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ClaNADP-ME4的表达量与西瓜中苹果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反,GFP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la-NADP-ME4基因分布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通过遗传转化超表达CIaNADP-ME4基因,进一步验证ClaNADP-ME4的基因功能,发现该基因可显著降低西瓜果实中苹果酸含量。综上,CIaNADP-ME4基因具有促进苹果酸代谢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西瓜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提供了新靶点。
摘要:在农业自动化和精准农业的背景下,果实识别检测是智能收获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快速且准确地识别番茄果实大小、数量、位置等信息,对番茄生长状况实时监测、产量检测和提高采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在番茄果实检测领域仍面临挑战,由于现实应用的需要,期待目标检测模型更加精确化和快速化,然而这两者难以同时兼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应用需求来权衡这两者的关系。笔者提出一种基于YOLOv8的番茄检测改进模型,将CBAM注意力机制加入到YOLOv8模型的特征提取环节。CBAM体积小,可方便集成在任一CNN架构中,有效抑制噪声和无关信息,动态调整特征图的权重,提升模型检测的精确率。经过试验,该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分别达到了 91%.78% 和 90% ,与SSD相比,分别提升21、14和15个百分点;与FasterRCNN相比,分别提升了13、11和15个百分点;与原始的YOLOv8相比,分别提升了5、3和7个百分点。这说明了CBAM-YOLOv8模型降低了误检率和漏检率。在预测时间方面,YOLOv8的综合耗时最短。相比之下,CBAM-YOLOv8模型所需的预测时间有所增加,推断速度更慢,从而增加了计算成本。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精度与速度之间进行权衡。综上所述,CBAM-YOLOv8模型为番茄果实精准、高效识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来可应用于番茄实时监测、计数和采摘中。
摘要:丝球小奥德蘑是一类含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珍稀食用菌,但现有菌株存在子实体菌柄均一性差的问题,需开展菌种选育工作。本研究采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对丝球小奥德蘑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以未搭载菌株为对照(CK),通过连续继代试验、出菇试验并结合菌丝评价及农艺性状评价,分析了继代过程中诱变菌株的变异方向、变异稳定性和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共有6株航天诱变菌株(HK)与CK存在稳定的拮抗变异,且随着继代次数增加,生长差异逐渐减小。对筛选到的6株稳定变异HK菌株进行农艺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菌株HK26的拮抗变异稳定,生物学效率较CK提高了 46.50% ,出菇时间减少了5d,且子实体菌柄的均一性更好,适宜工厂化生产。综上,通过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结合农艺性状评价成功选育出产量高、菌柄均一性好的丝球小奥德蘑优良菌株HK26,这种方法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加快了丝球小奥德蘑工厂化应用的进程。
摘要:为明确不同成熟度对灰树花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采用PET包装盒对不同成熟度灰树花进行包装处理,测定贮藏期间灰树花的失重率、呼吸速率、褐变指数和质构品质。结果表明,在 4°C 条件下,不同成熟度对灰树花采后贮藏失重率、呼吸速率、褐变指数和质构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七八成熟对灰树花采后贮藏保鲜效果较佳,贮藏6d时能保持较好的硬度,较低的失重率、呼吸速率和褐变指数。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79.305% ,咀嚼性和硬度1是影响灰树花贮藏品质的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灰树花适时采收及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甘肃省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系),对37个马铃薯品种(系)的块茎性状、基础营养指标和矿物质元素含量相关的19个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对马铃薯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Se含量、平均单薯质量和Mg含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64、0.47和0.45;相关性分析表明,37个马铃薯品种(系)的19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37个马铃薯品种(系)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LY1631-1和临薯18号位居前2且综合得分大于1,用逐步线性回归法构建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模型准确可靠;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为1.5左右时可以将材料分为3类,第1类LY1631-1、临薯18号等26份材料综合评价较高,第2类丽薯6号等9份材料综合评价居中,第3类L1330-33和LY1520-9综合评价较低。综上,LY1631-1、临薯18号等26份综合评价较高的品种(系),可作为优质马铃薯种质资源在甘肃省旱作区种植。
摘要:为筛选适宜呼伦贝尔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系),以17份马铃薯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通过观测和记录主要农艺性状,结合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份马铃薯品种(系)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9.44%~26.78% ,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结薯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79.620% ;聚类分析显示,在欧式距离为10时,可将17份马铃薯品种(系)分为7个类群。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显示,V7、华颂7、BL-17、DW2等马铃薯品种(系)的综合排名靠前。综上,V7、华颂7、BL-17、DW2在呼伦贝尔地区具备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条件。
摘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危害西甜瓜生产的种传病害,防治的首要措施是种子消毒。为检测杀菌剂1号处理后存放不同时间对西甜瓜种子发芽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皿测法测定了杀菌剂1号处理西瓜种子IVF-01、甜瓜种子IVF88、IVF-NLL后,室温下存放不同时间后种子的萌发率及芽长。结果表明,除存放1d的IVF-01萌发率显著低于清水处理(CK)外,其他处理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存放7、90d萌发率分别提高了 0.81% 和 0.41% ;处理IVF88和IVF-NLL后存放90d,萌发率分别提高了 7.67% 和 1.44% ,其他处理均对IVF88和IVF-NLL萌发无显著影响。除存放1、7、90d的IVF-01芽长低于CK外,其他处理对种子的芽长无显著影响,处理后存放15、30d的芽长增加了 1.38% 和 6.35% ;除存放1d抑制了IVF-NLL芽生长,其他处理对IVF-NLL和IVF88芽长无显著影响,存放30、180d时,IVF-NLL芽长分别增加了 3.62% 和 4.89% 。综上所述,杀菌剂1号处理后存放不同时间,对供试3类种子萌发率和芽长的影响不明显,甚至能促进萌发和生长。本研究结果为合理使用杀菌剂1号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摘要:马铃薯种植在我国山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但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为厘清恩施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抗病性,通过田间病圃两年三点抗病性鉴定和稳定性评价,明确了10个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程度:费乌瑞它和希森6号为高感,中薯5号为感病,米拉和鄂马铃薯12为中感,鄂马铃薯10号为中抗,青薯9号和鄂马铃薯5号为抗病,鄂马铃薯13和鄂马铃薯14为高抗。马铃薯品种的发病程度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鄂马铃薯13具有抗病稳定性好、环境适应性强和产量指标高的优势。同时,利用马铃薯晚疫病标准鉴别寄主,筛选出恩施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优势小种为racel、3、4、6、7、8、10。研究结果为该区域马铃薯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晚疫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摘要:为探究西瓜种子生产工艺中发酵处理对西瓜种子质量的影响,以二倍体有籽西瓜2428和三倍体无籽西瓜24316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5、25和 35°C) ,分别发酵不同时间后取种,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处理后种子饱满度、色泽和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发酵处理对2个参试西瓜品种种子饱满度无显著影响;随发酵时间延长,种皮颜色由深变浅再逐渐变深;在 5,25°C 环境下发酵处理 24h,35°C 环境下发酵处理20h提高了二倍体西瓜2428的种子萌发质量,而三倍体西瓜24316发酵 24h 后降低了种子萌发质量。研究结果为优化西瓜制种工艺和种子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
摘要:白粉病是甜瓜生长期间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田间防治白粉病的杀菌剂中部分含硫,使用不当易造成药害。以甜瓜资源M446和DM18为试验材料,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硫制剂,测定相关生长指标,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不同浓度硫制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硫制剂在甜瓜材料 M446和DM18中硫害程度基本一致,相较于其他处理, 80% 代森锰锌和 0.5% 硫酸钾对甜瓜生长指标的抑制幅度较小,同时2份材料的单果质量在D3处理( 80% 代森锰锌600倍液)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36kg 和 1.93kg ,而病叶率和硫害指数随硫制剂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D3和E3处理( 0.5% 硫酸钾150倍液)下其病叶率和硫害指数分别为56.08%.23.43% 和 11.37%.3.82% ,显著低于 80% 硫磺悬浮剂和 29% 石硫合剂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80% 代森锰锌和 0.5% 硫酸钾在硫制剂处理中排名靠前。综上,在甜瓜白粉病防治中施用 80% 代森锰锌和 0.5% 硫酸钾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措施。研究结果为硫制剂在甜瓜栽培管理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了给佛手瓜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滇西地区的主栽品种绿皮佛手瓜和白皮佛手瓜为材料,分别在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种不同模式下以等行距种植,调查佛手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检测龙须菜的主要功能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栽培模式和季节的综合作用对佛手瓜的生长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夏、秋季佛手瓜长势突出、分支多、采摘周期短,两个品种的商品龙须菜产量均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在设施栽培模式下,两个品种在不同季节的龙须菜产量均高于大田栽培模式,全年总产量分别提高了 34.61% 和 22.33% ,其中绿皮佛手瓜的植株长势和丰产性优于白皮佛手瓜。不同品种、栽培模式和季节龙须菜的多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其含水量受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两个品种龙须菜的水分含量均在夏季最高,表明两个品种龙须菜的食味品质相当。因此,在南亚热带地区栽培两个佛手瓜品种均可实现龙须菜的周年生产和错峰上市,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组合为设施栽培种植绿皮佛手瓜。
摘要:为探明旱作区不同栽培模式与氮肥管理的协同效应对西瓜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覆膜平作(TD)、全膜沟播(TG)、全膜垄播(RM)和全膜垄上沟播(GM)4种栽培模式与0kg?hm-2(N0),120kg?hm-2(N120),240kg?hm-2(N240)3 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下西瓜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转运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瓜成熟期全膜垄上沟播栽培在施氮量 240kg?hm-2 时干物质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及产量分别为 4384.61kg?hm-2?4.74g? 株和 40 798.51kg?hm-2 ,均最高,较传统覆膜平作分别提高了 15.75%.19.70% 和 27.16% 。全膜垄上沟播栽培西瓜结果后叶转运氮和茎转运氮对成熟期西瓜果实的氮素累积贡献率分别为 14.04%~16.89% 和 4.08%~7.13% ,高于其他模式相同施氮水平;在施氮量为 240kg?hm-1 时西瓜叶、茎氮素转运率分别达 28.07% 和 40.73% ,叶、茎转运氮对果实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 16.89% 和 7.13% ,均为各处理最高。全膜垄上沟播栽培和施氮量 240kg?hm?1 强化了营养生长阶段氮储备与生殖生长阶段的氮吸收,是陇东旱塬露地西瓜生产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和氮素管理方案。
摘要:为探究叶面肥对蔬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选用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肥(叶面肥A)和矿源腐植酸水溶肥(叶面肥B),对张掖市主栽蔬菜种类芹菜、西葫芦、番茄、花椰菜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叶面肥均能促进蔬菜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且交替施用或混合施用的效果优于单独施用。对于叶菜类蔬菜,先喷施叶面肥A再喷施叶面肥B效果最佳;而对于果菜类和瓜类蔬菜,则先喷施叶面肥B再喷施叶面肥A效果最佳。建议生产上根据不同蔬菜种类对叶面肥进行交替或混合施用。
摘要:以浙江省农业技术推中心推荐试种的22个番茄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对9项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不同品种不同指标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变异系数在 5.91%~189.30% 之间,其中畸形果比例离散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每穗结果数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结果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与单果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从9项指标中提取了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42.444%.21.552%.14.025% ,通过载荷系数矩阵确定各主成分涵盖指标,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对各品种综合得分排名,小果型番茄杭杂504、中大果型番茄S21289-1排名第1。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有7项指标显著影响番茄品质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将小果型番茄和中大果型番茄按照不同番茄品种存在的共性特征均分成3类,分别为展示型番茄、助产型番茄和菜用型番茄。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小果型番茄杭杂504、杭杂515和瓯秀黄樱表现最佳;中大果型番茄S21289-1、浙味2号和嘉红100表现最佳。
摘要:为了给广西沿海地区设施长豇豆的良种引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31个长豇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耐贮性在内的17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6.59%~34.05% ,其中单荚粒数变异系数最低为 6.59% ,双荚率变异系数最大达 34.05% 。各长豇豆品种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在 14.25%~30.94% ,其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为 14.25% ,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 30.94% 。丰产6号、玉泉3号和豇山美分别在密度差、种子与嫩荚鲜质量比、失重率变化最小。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立新12号、天源绿妃等19个品种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名均在对照品种(农家宝)之前;再结合商品性分析,天源绿妃、德刚、农丰3号、优乐美、京科12号和农丰12号等6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综上,天源绿妃等6个品种可作为广西沿海地区优良设施长豇豆品种推广应用。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不同消毒方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食药用百合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浓度组合的NAA、IBA、蔗糖(SUC)对大花卷丹小鳞茎膨大的影响机制,试验以食药用百合大花卷丹、兰州百合、卷丹、龙牙百合、宜兴百合鳞茎鳞片作为外植体,设置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组,进行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等试验。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大花卷丹小鳞茎膨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最佳消毒方案为 75% 乙醇 30s+0.1%HgCl212min; (2)大花卷丹、兰州百合诱导最适培养基为 SUC;卷丹、龙牙百合、宜兴百合小鳞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 MS+2mg?L-16BA+0.1mg?L-1NAA+30g?L-1SUC,MS+1mg?L-16BA+0.2mg?L-1NAA+30g?L-1 SUC、MS + 2mg·L 6BA+0.2mg?L-1 NAA +30g?L-1 SUC;(3)兰州百合、卷丹、宜兴百合最佳增殖配方为MS+1mg?L-1 6BA +0.2mg?L-1NAA+0.1mg?L-1KT+30g?L-1 SUC,大花卷丹为 MS+0.5mg?L-16BA+0.1mg?L-1 NAA+0.1mg?L-1KT+30g?L-1 SUC,龙牙百合为 MS+1.5mg?L-1 6BA+0.3mg?L-1NAA+0.5mg?L-1KT+30g?L-1 SUC;(4)大花卷丹最佳生根配方为 MS+1mg?L-1 IBA +0.5mg?L-1 NAA +30g?L-1 SUC,兰州百合最佳生根配方为 MS+2mg?L-1 IBA +0.5mg?L-1 NAA +30g?L-1 SUC,卷丹、宜兴百合最佳生根配方为 MS+2mg?L-1IBA+ 0.1mg?L?1NAA+30g?L?1 SUC、龙牙百合最佳生根配方为 MS+3mg?L-1IBA+0.1mg?L-1NAA+30g?L-1 SUC;(5)1.15mg?L-1NAA?2.14mg?L-1IBA?43.71g?L-1SUC 为响应曲面优化结果最佳值,大花卷丹小鳞茎预测可增大质量0.746g ,验证试验证明能增大质量 0.765g 该试验结果为百合的工厂化育苗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摘要:为探索陕西关中地区日光温室番茄宜机化栽培模式,以该地区广泛应用的95式日光温室为研究场景,分析了东西垄向不同株垄距配置对冠层透光率及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南北行垄向相比,东西垄向栽培虽然增大了同垄植株间的光照差异,但有利于南行植株获得更优光照,促进南行植株单果质量、结果数量和单株产量提高,进而形成较高的总产量。东西垄向最佳栽培模式为中心垄距 1.7m ,株距 32cm ,在此条件下,番茄单果质量和商品率最高,商品果产量比传统南北行垄向增加 19.2%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株垄距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光照分布有显著影响,增大株距有助于提升冠层上、中部北行植株的透光率,而增大垄距则有效改善了冠层底部的光照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日光温室番茄宜机化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5)09-187-12 Abstract:Tooptimize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of grass-decaying fungus culture medium and improve theeficiencyand quality of mushroom production,samples
摘要:福鼎槟榔芋是福鼎市特产,其植株生长长期受疫病影响,目前化学防治方法不佳且易污染环境。本研究对实验室保存的具有分解几丁质作用的3株菌株进行筛选,以期筛选出对槟榔芋疫病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并对筛选到的生防菌剂进行田间试验(以不喷施生防菌剂为对照,CK),分析生防菌对槟榔芋球茎生长指标、收获率,叶片疫病的防治效果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族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了对槟榔芋疫病有生防效果的菌株C202201,结合全基因测序结果,确定菌株C202201为副炭疽芽孢杆菌(Bacilus paranthracis)。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施用C202201菌剂可显著降低疫病叶片病情指数,提高槟榔芋球茎收获率。其中施用C202201菌剂球茎收获率为93.33% 、叶片病情指数为19.19,达到了高抗病水平,与CK相比,球茎收获率增加了8.33百分点,叶片病害防治效果为 57.91% ;与CK相比,施用C202201菌剂后土壤微生物族群菌数发生了变化,几丁质分解菌数显著增多,说明施用功能性C202201菌剂可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进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本试验筛选的生防菌株C202201可为槟榔芋疫病生物防治产品的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明贵州省紫苏田间杂草发生情况,采用实地踏查的方法,对当地3个样点内杂草种类、区系组成和多样性特点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并进行归类。结果表明:(1)该地紫苏田间杂草共有38科96属126种。优势科为菊科(21种)、蓼科(8种)、唇形科(7种)、藜科(7种)、大戟科(7种)、苋科(6种)、禾本科(6种);属的组成中,多种属 (?5 种)有2属(藜属和大戟属),是优势属,寡种属(2\~4种)有16属38种,单种属有78属78种。(2)该区域杂草以二年生和多年生杂草为主,有77种,占总种数的 61.11%00(3) 该区域杂草以草本杂草为主,有115种,占总种数的91.27% 。(4)杂草的主要繁殖方式为种子,其次为根、茎、芽和孢子。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杂草的精准防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通甜4号是以纯合自交系311为母本、自交系7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薄皮甜瓜新品种。该品种早熟,在江苏地区早春保护地栽培全生育期100d左右,果实发育期25d左右,植株长势强,花性型为雄花两性花同株,花黄色,叶柄半直立,果实高梨形,果形美观,果皮黄色,单果质量约 750g ,果肉奶白色,果肉厚度 2.3cm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 13% ,肉质爽滑细腻,有芳香味,坐果性强,耐贮性强, 667m2 产量 2600kg 以上。适宜在江苏春秋两季保护地及露地种植。2024年4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津园21是以76-2-14-6为母本、DL-3-X-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露地黄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偏大,茎秆粗壮,第1雌花节位在4\~6节,雌花节率 50% 左右,早熟性好,连续坐瓜能力强,雌花开放后7\~9d采收,膨瓜速度快;瓜条棒状顺直,瓜长 35cm 左右,横径 3.7cm ,瓜把长 4.6cm ,瓜把长小于瓜长的1/7,单瓜质量 220g 左右,果皮深绿色,光泽度好,圆头,瓜把粗短,刺密,瘤中等大小,无棱,心腔小,商品瓜率高;维生素C含量 Π(ω(σw 后同) 144mg?kg-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6% ,干物质含量 3.33% ,可溶性糖含量 20.4mg?g-1 ;在 35~37°C 高温条件下植株能正常结瓜;抗霜霉病,中抗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平均 667m2 产量 6420.2kg 。适宜云南、河南、海南、浙江等地区春露地栽培。2025年3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摘要:郑红39是以雄性不育系19458A为母本、以自交系C1739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胡萝卜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在河南省夏秋露地种植模式中生育期102d左右,早熟。株型半直立,叶色深绿,裂叶大小中等。肉质根长圆柱形,外皮橘红色,心柱与皮层颜色比较一致,根尖形状钝圆,根长 22cm 左右、根粗 4.6cm 左右,平均单根质量280g ,可溶性总糖含量 Π(w ,后同) 6.73% ,总胡萝卜素含量 ,维生素C含量 10.16mg?100g-1 。667m2 产量 4390kg 左右。适宜在河南省及相似生态区域夏秋季茬口种植。2024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
中图分类号:S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5)09-228-05 Breeding of a new fresh soybean cultivar Xinghuadou No. 8 LINHaifeng',GUZhiwei’,YANDunwei',CHEN Zilin’,TANGChaofan²,LIQinghua’ (1.Putianledo Abstr
摘要: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动时长缩短、波幅缩小的特征;(2)2000—2022年西北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的西瓜增产量最为显著,西瓜生产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集聚特征;(3)全国层面西瓜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单产水平的提升,但在省域层面多数省域西瓜增产则呈现面积主导型特征。西瓜单产和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经费投入、农药化肥等要素的投入。未来西瓜产业发展需坚持以提升单产水平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品种,改良栽培模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
摘要:食用菌在贵州种植规模较大,是贵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性产业。主要从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食用菌菌种质量有待提升、食用菌产业价值链纵向延伸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抓好“菌种芯片"建设、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完善食用菌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食用菌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方面建议,为贵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食用菌具有生产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显著特点。辽宁省是我国食用菌重点产区之一。通过对“十三五"以来辽宁省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现状的客观评价,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菌种选育与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产品精深加工和开发程度不够、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最终从加强资源保护利用、改造提升设施装备、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加快推动辽宁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