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减施氮肥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机械拌种的方式接种根瘤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即当地推荐施肥(CK),推荐施肥 + 根瘤菌剂 (T1) ,推荐施肥减氮 20%+ 根瘤菌剂 (T2) ,推荐施肥减氮 40%+ 根瘤菌剂 Π(T3) 和推荐施肥减氮 60%+ 根瘤菌剂 (T4) ,结荚期测定其株高、根瘤数等生长指标,收获期测定其主茎节数、百粒重等生长指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大豆结荚期,与CK 相比,各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大豆结荚期根瘤数、根瘤鲜重和植株鲜重, T3 的促进效果较佳,根瘤数、根瘤鲜重和植株鲜重分别为79.33 个、 .1.20g 和 228.33g 。大豆收获期, T3 的大豆单株荚重、百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为 59.04g?23.62g?5130kg/hm2 和 3423.28kg/hm2 ,籽粒产量较CK 增加 38.3% ;养分累积方面, T2 的大豆氮磷钾积累量较高;氮肥利用率方面, T3 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 11.49,T4 的氮素吸收效率(5.09)和氮肥偏生产力( (56.88kg/kg) 最高;经济效益方面, T3 的纯收入最高,为 17 992.95 元 /hm2 ,较CK 增收7 531.35 元 /hm2 。综合来看,推荐施肥减氮 40%+ 根瘤菌剂处理在促进大豆生长、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效果较佳。
摘要 本文基于辽宁南部地区大豆生产实践,总结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示范应用成效。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正茬种植,合理轮作,深耕深松整地,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与抗旱耐涝能力;选择高产、优质且高抗的大豆品种;采用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依据大豆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种植密度,采用机械化播种,同时完成播种、施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以控氮、稳磷和增钾为原则,灵活调整肥料的比例,适时适量追施营养元素;采用灯诱、性诱和食诱等物理防治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依据“封定结合”除草策略,进行播前封闭和苗后定向除草,科学用药保障大豆田间除草效果;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适时收获,及时摊铺晾晒或机械烘干,入库贮藏。在研究区对该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提高了大豆产量。本文为大豆单产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阜阳太和县夏大豆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倒伏、宜机收的大豆品种;种植前精细整地,采用精耕细作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充分发挥夏大豆产量潜力;平衡施肥,施足基肥,根据植株田间长势适时适量追肥,以满足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水的需求;种植过程中科学田管,采取土壤封闭和苗后茎叶防除田间杂草,适时喷施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一喷多促”,初花期喷施 5% 烯效唑等药剂,以控制植株旺长,采取灌溉等方式科学防治高温热害,以确保夏大豆健壮生长;成熟后选择适宜机械适时收获,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集成精选良种、平衡施肥和科学田管等种植技术,夏大豆产量和质量得以提升。本文为相关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结合黄淮海大豆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推广策略以及应用成效。大豆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包括因地制宜精选高产优质品种;采用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大豆种子包衣处理,接种根瘤菌等,以预防多种病害;精细整地,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适时适墒播种;根据大豆株型和分枝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灌溉和施肥精准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大豆蚜虫、菌核病等病虫害;播后出苗前土壤封闭除草,生长期“一喷多促”。技术推广策略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提高种植户科技素养和种植水平;设立大豆种植专项基金,出台优惠政策,以保障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山东嘉祥和汶上地区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绿色综合防控模式等大豆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大豆产量,同时减少了病虫害发生。本文为黄淮海及相关地区大豆单产提升提供参考。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本研究以‘西蒙XM1618’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统一基施化肥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施用量梯度的土壤修复剂(CK,化肥;T1,化肥 +150kg/hm2 土壤修复剂;T2,化肥 +300kg/hm2 土壤修复剂;T3,化肥 +450kg/hm2 土壤修复剂;T4,化肥 +600kg/hm2 土壤修复剂),对玉米生长发育情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发育方面,T4 处理的株高相对生长率、茎粗相对生长率最高,分别较CK 高 25.47%.51.43% ;叶绿素含量方面,整个生育期, T3,T4 处理均明显提高了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方面,T2、T3、T4 处理的土壤 pH 和全盐含量明显低于CK;T4 的土壤有机质( i4.3g/kg? )、全氮 (92g/kg) )、速效氮( 197mg/kg )、有效磷( 71mg/kg) 及速效钾( 222mg/kg) 含量均明显高于CK,分别提高 17.21%16.46%149.37%36.54%96.46%; ;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随着土壤修复剂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有所增加,以T4 处理的产量( (11400kg/hm2) )最高,较CK 增产 23.69% ;主成分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最终综合排名较优的是T4 处理。综合考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和收益,建议在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种植玉米时施入600kg/hm2 的土壤修复剂,可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环境,提升玉米产量和收益。
摘要 为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及肥料利用率,试验设置测土配方施肥(NPK)、测土配方施肥无氮(PK)、测土配方施肥无磷(NK)、测土配方施肥无钾(NP)和不施肥(CK)共5 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计算其氮、磷、钾肥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结果表明,NPK 处理的玉米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和实产均最高,分别为 2 928.5 穗 /666.7m2 、567.8 粒 、 35.2g 和585kg/666.7m2 ;NPK 处理的玉米籽粒和秸秆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 9.20%.3.42%?5.53% 和 10.10% 、3.80%,14.4% ,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 42.26%.24.38%.48.32% ;NPK、PK、NK、NP 和 CK 的产投比分别为5.33、4.15、5.18、5.25和4.58。说明本试验条件下的测土配方施肥可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及产投比。
摘要 本文结合安徽地区玉米生产实践,探索了该地区夏玉米高温发生规律,总结了高温热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减灾措施。研究区高温热害发生高频期在6月1日—8月10日。高温胁迫会影响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表现为植株生长细弱、光合能力下降、花粉失活、授粉受精不良、灌浆受阻和品质下降等。减轻夏玉米高温热害的措施包括积极选育并应用耐热品种;调整播期,使花期避开高温频发时间段;高温期灌溉,改善田间小气候;手持竹竿轻敲雄穗或无人机辅助授粉;喷施 CaCl2 等化学调控剂,提高植株耐热能力。本文为相关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总结分析了玉米品种中絮1 号的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ZF428 为母本、ZX410 为父本培育而成的玉米品种,在2024 年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玉2024T004)。该品种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种植,具有田间长势良好、品质优良、抗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其制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水利条件良好、地势平坦的地块作为制种基地;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等方式严格设置隔离区;分期进行去杂处理,去除田间混杂苗;采取带叶摸苞法去除母本雄穗;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和播期;预测花期,采取化学和物理等调节方法,使花期相遇;及时收获并单独存放,防止混杂。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光、温、肥、水条件适宜的地块种植;适时适墒播种;采取单粒播种机播种,确保留苗密度合理;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 3~5 叶期化学药剂除草;施足底肥,喇叭口期、授粉期适时追肥,适量补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适时灌溉,田间积水时及时排涝;采取适宜药剂防治地老虎、玉米螟、锈病等病虫害;玉米籽粒乳熟线完全消失时及时收获。本文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摘要 为优化和推广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本文基于马铃薯种植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播种施肥、田间管理4个方面总结了其种植与田间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包括优先选用优质高产且抗病的品种;实施深耕并进行合理轮作;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科学施肥,适当增施氮、磷和钾肥;加强中耕培土与水分管理,采用适宜的微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等防治晚疫病、地老虎、蚜虫等病虫害。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本文为马铃薯的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 光、干旱、重金属、盐碱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薄荷作为天然的草本植物,其生长发育易受到非生物胁迫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光、干旱、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对薄荷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蓝光明显促进薄荷茎生长,红蓝光能促进其根的生长;弱光环境下根系生长缓慢、光合速率降低、有机物积累量减少;干旱胁迫下,薄荷的光合作用被抑制,其生物膜结构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其产量和品质提升;重金属铬(Cr)、铅(Pb)、镉(Cd)对薄荷的生长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其生理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盐碱会影响该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胚芽、胚根的生长; CO2 浓度、水分含量、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均会对薄荷生长产生影响。本文为探析薄荷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提高石耳内生真菌的人工分离培养萌发率,以12 份黄山石耳为试验材料,对常规的地衣真菌分离技术刮皮层法进行改良,并比较3 种方法刮切法、研旋法与刮皮层法分离培养黄山石耳内生真菌的菌落形态和萌发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时间内,刮切法分离培养的黄山石耳内生真菌菌落面积比刮皮层法大;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刮切法获得的菌落萌发率为 65.00% ,研旋法的萌发率为 52.14% ,均高于刮皮层法( 47.86% )。本研究为石耳内生真菌的大量人工培养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方法参考。
摘要 本研究对江苏省东台市汇仙湖及周边水体进行水生态调查监测,设置 S1~S5 共5 个采样点,调查分析区域内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群落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 门68 种,其中绿藻门29 种、硅藻门18 种、蓝藻门15 种、黄藻门3 种、裸藻门2 种和金藻门1 种;浮游动物4 门26 种,其中轮虫12 种、桡足类5 种、原生动物5 种、枝角类4 种。浮游植物优势种3 门8 种,分别为蓝藻门5 种、绿藻门2 种、硅藻门1 种;浮游动物优势种4 门10 种,分别为原生动物1 种、轮虫5 种、枝角类1 种、桡足类3 种。调查点 ΔS1~S5 浮游植物的密度在 1.46×106~10.10×106ind/L ,平均密度 4.02×106ind/L ;密度最大值出现在S1,最小值出现在S2,S3、S4、S5 调查点的浮游植物密度差异较小。浮游动物的密度在 240~3240ind/L ,平均密度1848ind/L ;密度最大值出现在S1,最小值出现在S4;生物量在 0.49~4.68mg/L ,平均生物量 3.06mg/L ;其中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S1,最小值出现在S2。本研究为相关地区水生态生物群落调查及保护提供参考。
摘要 城郊森林公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是集游览、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科学规划与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研究以广东阳山县龙牙峡县级森林公园为例,分析其主题定位与规划原则,并探讨了功能分区、景区建设、植物景观等方面的规划要点。研究区主题定位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休闲游憩及科普宣传教育;遵循保护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与合理利用、优化布局与分步实施等原则。基于主题明确和原则要求,提出以下规划要点:科学划分功能分区,主要分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等4 个区域,景点分为云影丛林区、崇岭揽胜区等5个景区;精心打造植物景观,进行松林、桉树林、果树林等林相改造;优化升级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改造车行道、建设相应的游览步道和登山道;按照不同景点动线合理组织游览路线;结合其自身资源特点进行土地利用与社区发展规划。本文为同类型森林公园规划提供参考。
摘要 生长环境尤其是土壤条件对天麻等中药材品质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从适宜该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总结了其生长土壤特性研究进展。天麻适宜生长在疏松适度的砂质壤土,黄壤和黄棕壤是普遍适宜的优势土壤类型。天麻土壤物理特性研究多集中在土壤含水量对天麻品质的影响,此外,土壤质地、孔隙度、持水性等物理特性也影响天麻品质。化学特性方面,天麻适宜土壤pH 在 4.00~ 6.30,有机质含量在 28.63~138.30g/kg ,其中磷元素对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其种植过程中,应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铅、砷等重金属和戊烯酸、邻十七烷酰基肉碱等大分子有机物也是土壤重要的化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方面,主要集中在土壤微生物群体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轮作或休耕可恢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施用石灰、抗重茬菌剂等改良剂能调节菌群结构,以缓解连作障碍,提升产量。
摘要 为促进高效环保的化肥替代品研发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本文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可利用性,就其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分析减量化肥、配施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土壤质量等的影响。可利用性方面,有机肥原料充足,可利用性大,其中,人畜粪尿制成有机肥是较合适的办法。实际应用方面,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中,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保证水稻各生育期的养分供给,提高小麦籽粒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提高玉米生物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棉、油菜、柚等经济作物生产中,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有效减少油菜病害发生,改善柚叶片和果实养分状况。影响方面,应用该技术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果实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等;提高土壤质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污染风险,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本文为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参考。
摘要 为评估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X1302 在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潜力,利用平板拮抗试验,研究 B. velezensis SX1302对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的拮抗作用,以及菌株培养物不同组分(细胞悬浮液、无细胞上清液、热处理无细胞上清液和细胞裂解内容物)对 F. . graminearum 生长及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能力的影响,并探究了菌株的田间防治效果、促生长特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B- .velezensis SX1302 对 F. graminearum 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菌株细胞悬浮液对 F. . graminearum 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DON生成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 100%.68.75% 和 86.89% 。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与喷洒PBS相比,B. velezensis SX1302处理后,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15.20个百分点和 65.8% 。促生特性表明,该菌株可以合成吲哚乙酸(IAA),并具有溶磷作用和ACC 脱氨酶活性;与无菌水浸泡相比,B. velezensisSX1302 处理的小麦根长、茎高、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 24.88%,31.41%,44.80% 和 17.91% 。综上, B. . velezensisSX1302 具有拮抗禾谷镰刀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能,为开发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及生物有机肥提供了菌种材料。
摘要 为研究单一及混合碳源、氮源对兽疫链球菌生长的影响,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和红糖作为碳源,以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玉米浆干粉、大豆粉、 (NH4)2SO4 作为氮源,进行不同条件的兽疫链球菌发酵培养,测定菌产量,观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单一碳源葡萄糖培养条件下,菌株生长较好,产量为 4.86g/L ,混合碳源培养条件下兽疫链球菌的产量较低。酵母膏作为单一氮源时,兽疫链球菌的产量最高,为4.86g/L ;酵母膏和蛋白胨混合时,兽疫链球菌产量为 5.14g/L ,酵母膏 + 牛肉膏 + 蛋白胨混合时,产量为 5.33g/L. 。菌株形态学特征表明,其符合典型兽疫链球菌特性。综合表明,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兽疫链球菌生长较佳,而采用多重混合氮源培养时,兽疫链球菌的产量高于混合氮源和单一氮源体系。
摘要 为探究不同基质和生根剂对防城金花茶扦插成活的影响,本研究以该植物当年新抽穗条为材料,以未进行药剂处理为对照(CK),测定不同基质(黄心土、黄心土 50%+ 轻基质 50% 、轻基质)和生根剂(速效生根粉 + 维生素 B12 原液、速效生根粉、维生素 B12 原液、ATP 生根粉200 倍稀释液、ATP 生根粉400 倍稀释液 .+ 维生素 B12 原液)处理后的防城金花茶扦插成活率。结果表明,以黄心土作为基质的平均扦插成活率最高,达 97.91% ;生根剂速效生根粉 + 维生素 B12 原液处理的金花茶穗条扦插成活率最高,达 96.23% ;不同基质、生根剂处理对金花茶扦插成活率的影响较大,基质和生根剂的联合作用也会影响扦插成活率。综合来看,以黄心土作为培养基质,采用速效生根粉 + 维生素 B12 原液处理防城金花茶的扦插成活率最高。本文为金花茶苗木高效培育提供参考。
摘要 为促进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运用SWOT 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对其油茶产业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进行评估和量化赋分。研究表明,钦廉林场油茶产业内部优势包括水热条件适宜、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及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劣势主要为可造林地紧缺与经营成本较高;外部机遇包括产业保障体系完善、市场需求潜力大以及高新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的挑战涉及自然灾害频发、市场价格波动和行业竞争激烈。采用德尔菲法对SWOT矩阵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内外部因素分值均为正数,说明该林场油茶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基于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布局,发挥区位优势;优化“油茶 Λ+N′′ 复合经营发展模式;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油茶产业升级等发展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当地林场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为研究木醋液对蒲公英、大叶芹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蒲公英和大叶芹两种山野菜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稀释5倍、10倍、20倍、50倍、100倍的木醋液,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CK),测定两种山野菜的生长情况以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生长指标方面,喷施稀释50 倍木醋液可明显提高蒲公英叶长、叶片数和株高等;喷施稀释20 倍木醋液可明显提高大叶芹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方面,两种山野菜的SPAD 值均在木醋液稀释20倍喷施时较高。可溶性糖方面,稀释50倍的木醋液可明显提高蒲公英的可溶性糖含量,稀释20 倍的木醋液可明显提高大叶芹的可溶性糖含量。两种山野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木醋液稀释20倍喷施时较高。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木醋液稀释 20~50 倍喷施对蒲公英和大叶芹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摘要 本试验以PI 195895、PI 195825 等202 份红花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株高、第一分枝高度等7 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 份红花种质资源的7 个农艺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 13.08%~63.80% ,遗传多样性指数在 1.812~2.063 ,供试材料间单株种子产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 63.80% ,株高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63;7 个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将7个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 75.703% ,单株种子产量、第一分枝高度、百粒重是影响红花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前10名的红花种质综合得分在 -1.49~1.75 分,包括 F139、F157、F144 等,其果球直径、单株有效果球数和百粒重均较高;聚类分析将202份红花种质资源分成4类,第Ⅰ类群包含46份红花材料;第Ⅱ类群仅包含1 份种质(PI 369853),其单株种子数较多且单株种子产量较高;第Ⅲ类群包含24 份红花材料;第Ⅳ类群包含30份红花材料。本研究为红花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摘要 为比较大枣与酸枣仁的历史沿革、药用功效及化学成分,本文分析了两种药材的道地沿革、功效考证和活性成分等,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定两者果肉与种仁中的关键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B和斯皮诺素的含量。本草考证表明,大枣以山东、山西为道地产区,酸枣仁主产于华北平原等北方地区,二者均含黄酮、三萜等活性成分,但酸枣仁炒制后催眠成分(如斯皮诺素、皂苷B)含量更高。TLC和HPLC 显示,大枣与酸枣果肉均含齐墩果酸和白桦脂酸,而酸枣仁仅含白桦脂酸,大枣仁中未检出二者。HPLC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B含量为 0.0217mg/g ,斯皮诺素为 0.0726mg/g ,可能与品种或采收期有关。以上结果表明大枣与酸枣果肉成分相似,但种仁差异较大,二者入药部位不可替代。酸枣仁需炒制以增效,其果肉可开发为食品(如果醋、糕点)以提高利用率。
摘要 为向安徽砀山地区酥梨果农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服务,本文采用2017—2023 年3—4 月砀山县梨树集中种植区域的 A,B,C,D,E 共5 个果园每日最低温度数据和砀山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每日最低气温数据,通过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建立酥梨花期果园最低温度气象预报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24 年3—4 月酥梨花期果园最低温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A、B、C、D、E 共5 个果园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分别为 yA=0.917 6xA-1.164 9 ,γs=0.9086xs-0.3426,γc=0.9841xc-1.7921,γp=0.9747xp-0.3146,γE=0.9284xE-0.5471, ,其中 x 为砀山每日最低气温预报值, ??y 为果园每日最低温度预报值。模型检验 R2 均大于0.8,表明模型预报效果较好;5个果园最低温度预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 1.6、1.2、1.4、0.6 和 1.2°C ,均小于 2°C ,且比使用砀山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作为果园最低温度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更小,预测更精准。预报结果与实况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4、1.1,1.2,0.8 和 1.1°C ,均小于 2°C ,且比使用砀山最低气温预报值作为果园最低温度预报值的平均绝对误差更小,预测更精准。说明该预报模型使用便捷,预报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实际气象预报业务。本文为提高区域日最低温度预报精准度提供参考。
摘要 为评价烟叶烘烤过程、烘烤操作和工艺,有效追溯及分析烘烤中出现的问题,以中烟100烟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烟叶智能烘烤信息化考核模型,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应用该模型对烘烤人员(烘烤师及烘烤专职人员)进行考核评分,对烤后烟叶质量进行分析。该模型包括烘烤执行单元、数据获取单元和评价单元,根据推荐的烘烤工艺和评分标准制定预警规则,并统计综合得分。模型实施后,烘烤师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人数增加5 人,60 分以下人数减少9 人;烘烤专职人员综合得分80 分以上人数增加6 人;各区域综合得分平均提高2.03分,增幅 2.77% ;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总分提高11.9分,增幅 30.59% ;烤后烟叶淀粉含量降低7.29个百分点;烤后烟叶香气成分总量增加 628.71μg/g ,增幅 75.88% 。综合来看,该模型实现了以数据分析回溯问题,以考核评分促进整改,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有利于烟区烘烤水平的提升。
摘要 遥感影像自动配准技术是实现多源影像协同分析的关键基础,其通过建立空间映射关系解决影像间几何不一致的问题,为地表信息定量化处理提供支撑。本文总结了基于灰度和基于特征两种配准技术及其相关改进研究,列举介绍了自动配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对遥感影像配准技术进行了展望。当前主流的自动配准方法分为基于灰度和基于特征两类:前者通过优化相似性度量(如互相关系数、互信息)及改进参数求解算法(如蚁群算法、粒子群-Powell 混合策略)提升配准精度与效率,但对大尺度变形及数据冗余问题仍存在局限性;后者通过提取并匹配几何特征(如SIFT、SURF及改进算子)实现高效配准,但存在误差累积、局部形变适应不足等缺陷。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通过端到端特征学习与匹配优化,显著提升了配准鲁棒性,例如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的光流场校正和自监督学习方法。在农业领域应用方面,基于特征的改进算法(如SNS算法、自适应角点检测及双特征混合模型)成功应用于柑橘种植、水稻监测及丘陵耕地影像配准,提升了配准效率与精度。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解决复杂地形导致的局部畸变、训练数据不足及非欧结构特征提取等难题,同时深化深度学习与多模态优化算法的融合应用,以推动遥感影像配准技术向更高精度与智能化发展。
摘要 针对九成畈农场汛期涝灾频发问题,本研究通过优化排涝分区划分与泵站规模论证,为七八排灌新站建设提高区域排涝能力提供参考。基于圩区地形与现有水利设施分布,确定排涝范围,将九成排区划分为黄湖、泊湖和杨湾河3 个排片。针对提升中心场区及其他城镇排涝标准的可行性考量,确定农田与城镇排涝标准分别为10年一遇( 175mm/d) 和20年一遇( 200mm/d) )最大1日暴雨1日排除。采用平均排除法,综合考虑沟塘调蓄作用,根据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棉花地0.78、旱荒地0.65、村庄0.85、城镇0.90)及汇水面积,计算各排片总抽排流量。经计算,杨湾河片区总抽排流量为 37.1m3/s ,扣除现有泵站能力后,七八排灌新站设计抽排流量为10.5m3/s 。研究结果为沿湖圩区泵站规模优化与涝灾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探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类型及其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推广策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滴灌、喷灌及微灌等类型,能不同程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作物增产提质,但也可能存在受冻害影响、维护成本高、水分蒸发、前期投入大等局限性,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技术。在推广策略方面,选择适宜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的灌溉方式,合理规划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灌溉设施布局,并定期检修维护;加强引导应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实现降低成本、营造节水氛围等目标;加快微灌等技术的创新研发,提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示范推广与宣传,提高受众认知度和接受度。本文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一流课程背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3 个方面对农药营销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学现状方面,该课程教学内容部分存在系统性不足的情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方面的过程性评价占比不足。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措施:创新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科学重构和模块化设计,强化创新性,设置具有挑战度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占比提高至 50% ,通过开放性综合应用题,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学生综合测评平均成绩由74.60 分提高至85.30分。本文为农药营销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改革策略。现状方面,该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对接不充分、教学场景与方法较单一、学生实践技能练习机会不足、教学团队结构不够多元化以及考核评价较为重视结果评价等有待改进的环节。为此,提出以下措施:聚焦产业化教学内容,融入地方特色农产品刺梨、火腿等精深加工产品检测内容;重构产教科创融合的教学场景,聚焦特色农产品检测热点,打造一体化平台;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方法,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拓展学生实践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现课程共建、资源共用等;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考查。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所提升,在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理想成绩。本文为食品类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 为不断优化新农科背景下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本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4 个方面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教学改革对策,并评估教学改革效果。现状方面,该课程部分存在课程设置的学科交叉不足、教师缺乏一线创业经验、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较少、产教融合程度不足等有待提升的环节。对策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赴企业参与实际经营或研发项目;强化实践实训,推动“田间课堂”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活动;鼓励以赛促学,激励学生深入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部分学生参与的农业创业项目获得了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并顺利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本文为促进农学专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为满足新农科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对农学专业本硕协同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培养措施,并以马铃薯遗传育种课题组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分析。现状方面,部分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部分学生缺少足够机会到现代化农业基地实习实训,部分教师实践技能有待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有待深入。为此,提出以下措施:合理设置基础专业课程,开设综合实验,并融入交叉学科实验实训课程;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实习环节将栽培技术、育种理论与农业先进装备、数字智慧种养等相结合;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实践合作,与农场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实际案例方面,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自学马铃薯栽培育种、分子生物学等知识,分配不同的育种任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搭建分子育种平台,定期进行组会汇报,建立实践评价标准。本文为建立与实际发展相适应的本硕协同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分析安徽马鞍山市“一县一特”产业现状基础,分析其“一县一特”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据此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区以“一县一特”模式为依托,重点发展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螃蟹三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然而,相较于国内领先同类型产业,研究区特色产业在加工水平、产品研发、产业链条、产业要素、品牌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促进种业研发与创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以推动科技引领;强化品种培优、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以着力打造“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精准招商,以加强主体培育;洞悉市场动态、构建全方位营销体系、聚焦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以推进三产融合;创新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等服务模式。本文为推动“一县一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推动烤烟种植减工降本、提质增效,通过开展试点,在常规收购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直收直调”烟叶收购模式。该模式收购流程为下竿去青杂、专业化分级、烟农确认、包装保存、预约交售、烘烤工场移动收购、过磅称重、直调工业库;通过专业化分级前移,集中保管等方式,以“二维码”为核心,通过“数据流”打通烟叶收购“业务流”,进行全流程过程管控,全环节质量追溯,全链条闭环管理,实现“分、收、调”一体化作业。效益分析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较,该模式的应用使得烟农交售成本降低 27.16% ,烟站收购成本降低 48.75% ,工业分拣效率提升 15.79% ,有助于实现烟叶产业提质增效。